这几天看胡适的书,其中有一篇写到在民国八年的时候,胡适当年的同学朱子平问了他一个问题:“人生在世,究竟是为什么的?” 胡适当时的回答就是:“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…….”
人生的意义
然而在民国十七年一月二十七日,胡适又写了一篇,清楚的回答了这个问题: > “人生有何意义?” > > 其实这个问题是容易解答的。人生的意义全是各人自己寻出来,造出来的:高尚,卑劣,清贵,污浊,有用,无用,……全靠自己的作为。生命本身不过是一件生物学的事实,有什么意义可说?生一个人与一只猫,一只狗,有什么分别?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,而在于自己怎样生活。你若情愿把这六尺之躯葬送在白昼作梦之上,那就是你这一生的意义。你若发愤振作起来,决心去寻求生命的意义,去创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,那么,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,作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,生命无穷,生命的意义也无穷了。 > > 总之,生命本没有意义,你要能给他什么意义,他就有什么意义。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,不如试用此生作点有意义的事。……
这个问题我也思考过,始终没有一个好的答案,今日读到此篇,感到万分惭愧,九十年前的人就已经给出了这个很好的答案了。
人生本无意义,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的去让自己的人生过的有意义!
Update:
上面的东西也只能算一个结论,思考出这个结论的过程,比结论本身更有趣。下面来剖析过程,要说明这个问题,首先的要说清楚什么是人生和人生观。
人生及人生观的定义
人是哺乳动物中的有二手二足用脑的动物。
人生即是这种动物所演的戏剧,这种动物在演时,就有 人生;停演时就没 人生。
所谓人生观,就是演时对于所演之态度,譬如:有的喜唱花面,有的喜唱老生,有的喜唱小生,有的喜摇旗呐喊;凡此种种两脚两手在演戏的态度,就是 人生观 1.
虽然是如此,但对人生的思考和研究好像历来都是一个哲学问题,所以这里还有必要给哲学一个定义:
哲学是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,从意义上着想,去找一个比较可普遍适用的意义2.
所以哲学的起点就是由于人生切要问题,而哲学的结果就是要对人生适用(虽然不一定能完全解决人生的所有问题和困惑)。人生离开哲学,就是无意义的人生;哲学离开了人生,就变成了想入非非的哲学。所以有很多哲学家只是凭空臆说,离人生问题太远,真是上穷碧落,越闹越糟。
生活的意思
胡适当时给《新生活》杂志第一期做的一篇文章也解释了一下生活的意思:
诸位,凡是自己说不出“为什么这样做”的事,都是没有意思的生活。
反过来说,凡是自己说得出“为什么这样做”的事,都可以说是有意思的生活。
生活的“为什么”,就是生活的意思。
这句话我感觉跟现代的一个互联网天才 Aaron Swartz 曾经说过的话有点同感:相信你应该真的每时每刻都问自己,现在的世界有什么重要的是我能参与去做的?如果你没做那重要的是,又是为什么? .
为什么读书
下面同样摘录一段胡适的演讲词: > 从前有一位大哲学家做了一篇《读书乐》,说到读书的好处,他说:“书中自有千钟粟,书中自有黄金屋,书中自有颜如玉。”这意思就是说,读了书可以做大官,获厚禄,可以不至于住茅草房子,可以娶得年轻的漂亮太太(台下哄笑)。诸位听了笑起来,足见诸位对于这位哲学家所说的话不十分满意。现在我就讲所以要读书的别的原因。
不过这里我想,大家笑的原因不是不满意,而是同意,并且有人这么直白的说出来,所以发笑。可见就算胡适这样的大家,为了把话题继续下去也要曲解大家的意思。
当然还有明确的说明为什么要读书:
为什么要读书?
有三点可以讲:第一,因为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智识学问和经验的一种记录,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;第二,为要读书而读书,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;第三,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,应付环境,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3。
到后面自然是书读的越多,越能将所有的知识融会贯通,更能知道知识无涯,会让人变得谦卑——见过真正的高山才能有的谦卑!
自古忠孝不能两全
从古代的封建社会开始,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建功立业,所以由此引发的矛盾就是忠孝不能两全——要忠君爱国、建功立业就没法照顾年老的父母以尽孝道。这是自古的矛盾,而在现代以及今天这个时代,“忠”字换成了事业,即事业和孝道也做不到兼顾。
胡适在追忆他母亲的描述:
先母所生,只适一人,徒以爱子故,幼岁即令远出游学;十五年中,侍膝下仅四五月耳。生未能侍,病未能侍,毕世劬劳未能丝毫分任,生死永决乃亦未能面。平生惨痛,何以加此!伏念先母一生行实,虽纤细琐屑不出于家庭闾里之间,而其至性至诚,有宜永存而不朽者,故粗叙梗概,随讣上闻,伏乞矜鉴4。
还有一些胡适的自述:
我在新公学解散之后,得了两三百元的欠薪,前途茫茫,毫无把握,那敢回家去?只好寄居在上海,想寻一件可以吃饭养家的事。在那个忧愁烦闷的时候,又遇着一班浪漫的朋友,我就跟着他们堕落了。
如果身前未能尽到孝道,身后再怎么追忆、悔恨又有个屁用。无数的前人用他们的事实表明都是放弃了尽孝而追求事业,事后又写很多无比悔恨的文字。我历来是看不起、看不惯这种人,但现在却尝试去理解他们了。
因为在事业上成功了,所以不孝这个事实就被人们淡化了,如果在事业上没成功,那就只剩下了这个不孝的事实。难道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吗?虽然自古已有 子欲养而亲不在 这样的名句,但是谁又把它当回事儿了,依然都是义无反顾的去追求事业,在意的人反而会被说成软弱无能。
这种矛盾在知乎上还是有很多的讨论:那些在北上广深国外打拼的年轻人们,你们的父母怎么办?
愿你我共勉!
2014.09.03
Footnotes:
1 这个是民国新文化运动时期吴稚晖先生在《太平洋杂志》上发表的一篇《一个新信仰的宇宙观及人生观》中给人生下的一个定义。
2 这是胡适先生在《中国哲学史大纲》(上卷)中给哲学的一个定义。
3 出自胡适在1930年11月下旬在上海青年会演讲词。
4 这是胡适在民国十年六月二十五日的《先母行述》中的一段,这里只是一笔带过。关于他和他目前的详细文字在他的《四十自述》中有更详细的记载。